同性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宗教、社会、政府、家庭、环境,同性恋话题都是现在廿一世纪议论纷纷的话题。
什么是同性恋?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同性恋的定义,或判定是否为同性恋的标准,可用以下六个指标。
1. 有一种无法抑制想要与同性有亲密行为的想法。
2. 情感和欲望的对象只限於同性,对异性不感兴趣。
3. 渴望与同性的互动,包括文字、书 信、谈话,并为之神魂颠倒。
4. 经常会感到孤独,较强的忧郁,部分人尚有罪恶、羞耻感。
5. 是持续性而非情境性或偶发性的行为。
6. 年龄已满20或25岁。
一直以来社会对同性恋有很多刻板迂腐的观念,多数为:
1. 同性恋家庭就会产生同性恋小孩
2. 同性恋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可以加以纠正
3. 同性恋的表现都很异性化
4. 同性恋是因为与异性交往失败所造成的
5. 同性恋者是孤独一生的
6. 同性恋者是无能的
你对同性恋不可不知的事情就是同性恋不等於艾滋病(AIDS)。不是同性恋者就是性泛滥,而当他们就是艾滋病的象征,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艾滋病的传染是卫生问题,跟同性恋是不相关。同性恋的行为不是不正常,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奧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早在80年前就指出:同性恋不是病。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同、异性恋的问题並不能用正常不正常來区分。很多人都把滥交的词套在同性恋的身上,认为他们生活混浊,其实並非同性恋者的感情生活都很亂,这是每个人对于感情态度的问题,跟同、异性恋是不相关。同性恋也並非就是会讨厌异性,事实上感情並不需要如此对立,而且很多同性恋的好朋友都是异性。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廿一世界,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 在这些社会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保持稳定。社会的规范,既不能阻碍同性恋风,也并不助长同性恋倾向, 换言之, 同性恋倾向并不会因为某个社会对它持严厉的否定态度而减少, 也不会因为社会规范的宽容而增多。在社会里,只要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群, 就会产生同性恋次文化。所有的社会都会产生相似的性关系连续体, 从男同性恋到女同性恋, 各类齐全。
同性恋的成因普遍上是两种原因:家庭和遗传。
家庭方面严重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而对母亲过分依赖。比如一个父亲没有一个男人的样子,让成长的孩子认为这并不是男人应有的样子,所以都依赖母亲。另一种是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相当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绪移转给儿子,儿子在长期的成长中受到母亲无理的情绪,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周围有太多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姐姐,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于女性化,对女同性恋者反之.父亲非常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更有些男生经常被父亲过分轻视责骂导致男孩子会觉得自卑、无能。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把男孩当成女孩看待。另外的原意是教育不良,家长处于某种目的严禁孩子与异性接触或者有关异性的知识,抑制了异性爱的发育,会表现出同性恋的迹象,又或者儿童长期有受到凶暴的严厉管教。
至于别的因素导致同性恋的原因是情感上曾有严重受创的经验,比如男孩时常被女朋友无理辱骂他无能,导致他失去对女性的兴趣,反而在男生中找到了安全感;女孩在男朋友的伤害后,对男生也失去了安全感,还有一个因素导致女同性恋者是『阴茎嫉妒』的傾向,或对男性傾慕想取而代之的傾向。
根据医学调查,同性恋者脑部结构异常。瑞典斯德哥尔摩脑部研究所的研究员研究出的结果显示,异性恋男性与同性恋女性的右半脑较大,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女性的两个脑半球差不多大。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女性的脑部还有另一个类似之处:脑中处理特定情绪的杏仁核連結类似,而女同性恋者则与异性恋男性类似。同性恋者成熟个体激素比例异常,目前研究指出同性恋激素异常的情況包括次生殖腺体异常、成熟个体所具性激素比例的異常、出生前或生產前後的激素的效应异常。同性恋者的染色体(Chromosome )异常所导致的性激素分泌异常或者内分泌失调,更有其他基因因素。
在网上搜查后,笔者把同性恋分类,普遍上为:情境性的同性恋、偶发性的同性恋、反抗传统的同性恋、金钱交易的同性恋
情境性的同性恋,是因为身处于某种特殊环境底下,而使得个人性取向受到扭曲;在该情境消失后,便回转变成原来的异性恋取向。例如:军官、监狱、远洋工作场所、庙。
偶发性的同性恋是因为在他们生理发展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使个人出现短暂性的同性恋行为;但随着发展阶段的完成,该同性恋行为便会随之结束。例如:青少年间的同侪压力作用。
反抗传统的同性恋,为了向传统观念挑战,而容许自己尝试与传统婚姻伦理相违背的同性恋行为。这种类型“同性恋”的发生,与“传统伦理”所认定的两性关系有很大的关联
金钱交易的同性恋,利用同性性行为来赚取金钱。举例,在日本或欧美国家的男同性恋性爱电影,常常出现以“直男”(Straight),也指异性恋的男生,为主题。这些“直男”能接受与同性恋以性爱为赚钱。
在分类普遍上出现的同性恋,同性恋也有各种的型态。
炫耀型的同性恋。男的表现女性化的动作, 女的表现男生的粗犷及豪迈, 尤其女性同性恋者, 很难让人分别出他的真正性别。
双性型的同性恋。结婚后的男子,瞒住太太到特定的聚会场所如茶室,酒廊等地方作定期的聚合, 因为所去之地是酒
楼,因此,掩人耳目,以为他们属于正常男人的寻欢,其实内幕非比寻常, 此种人在家扮演丈夫, 到固定场合时,可能又扮演另一种角色。
隐蔽型的同性恋。由于现在很多同性恋者还是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无论男女,都以真正的性别视人,内心深处的冲突则极力压抑,只特定地对某几位同好及友伴来往,不愿公开及承认自己有同性恋。在众人面前仍以异性相吸为烟幕,决不轻易露出自己的蛛丝马迹。
适应型的同性恋。接纳他们的同性恋,维持正规的职业,通常保持同一恋人甚至住在专属同性恋的市区<外国>,女性的关系维持较久,男性较短,因为社会上较易接受女性们互相手拉手等亲密的行为,男人则较短,因为社会上较不易接受男性们互相手拉手等亲密的行为,男人手拉手则易被视为偏差行为,因此男生曝光,指责,来自各方面压力较大,所以关系较同性恋的女人们短
暂时性的同性恋。在分类时提到了,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的行为, 如坐监牢、军官、远洋工作场所、庙。
很多人都在问,同性恋者是否正常,其实主要是当事人对于自己性别取向行为的感受而定。也就是说,如果同性恋者对于“同性恋”的事实,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生理或情绪上的困扰,并且能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话,那么就不应认为他是不正常的,刚提到了心理学的定义是同、异性恋不能用正常不正常來区分。他们只不过是性爱对象的选择不同而已。
相反的,如果“同性恋”对于当事人造成生活,心理或精神上的困扰、冲突,并且极度渴望能改变他本身的这种现象时,将其视为“病患”利用各种方式加以协助。
有同性恋者问笔者,若想改变自己,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一,承认自己有同性恋问题。同性恋者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想要改变自己,是很难的事情。这会造成自己心理的压抑,在尝试想要改时常常会反抗同性恋的话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病,恐同症(homophobia)。第二,相信改变是可能的。第三,放弃一切能绊倒你的人或东西。第四,著手处理自己的内心问题,但是记得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越过心理不平衡的界限。
笔者认为,同性恋想要改变自己是非常挣扎的心理,试相反来想,这社会是反对异性恋的,身为异性恋的你,须要逼自己喜欢同性以配合社会的眼光,这又何尝不是同性恋者的苦楚呢?
笔者建议同性恋者,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若遇到心理问题,辅导与治疗是一个选择。 以自由联想,倾诉等方式来协助当事者呈现出其内心冲突,希望经由内在冲突的解决,使当事人能接纳本身的性倾向,避免此内在冲突持续影响当事者。在行为方面,通常会使用嫌恶治疗法来处理同性恋者的倾向。其治疗过程是:在呈现同性图片时,针对当事人产生出来的兴奋及性冲动反应,给予电击或中断的处理,迫使当事者“嫌恶”对同性刺激产生兴奋等反应;同时,也将异性图片交错出现于同性图片中,但异性图片出现时就不会有电击的产生。因此,当事者逐渐会对同性产生嫌恶,但不会对异性产生反感,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家庭方面,辅导同性恋家庭时须三方面同时进行:打破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处理家庭反同性恋的态度、协助家庭走出负面的情境。
总结,同性恋者还是在无形的压力下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身边最亲密的朋友即使知道他们是同性恋者,但也对他们的圈子了解不多。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压力下的自卫心理。社会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众,同性恋就犹如洪水猛兽,觉得对此感到羞耻。面对纷繁的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同性恋者们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一个同性恋者间的最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同性恋者的最根本及最困难的问题。
我们不能像社会上的人一样同样地去歧视他们。因为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当然包括对性取向的选择。所以我们即使不能赞同甚至反感他们的性取向,但我们绝对不能歧视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保留态度来面对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
同性恋的现象在西方欧美世界屡见不鲜,这是不同文化及不同风俗影响下形成的。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同性恋者在社会家庭方面和传统伦理相冲突的问题是任重而道远的,这只有通过社会的风气来慢慢改变。笔者呼吁社会大众给同性恋者们多一点关爱和理解,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带着发展的观点来正确对待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所应该持有的行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